电子邮箱

密码

注册 忘记密码?
   



全国学术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平台


www.学术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平台.中国

全面推进“新医科”建设 践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我校取得阶段性成效
来源:中国医科大学 | 作者:advertising-100 | 发布时间: 2024-05-10 | 16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全面推进“新医科”建设 践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我校取得阶段性成效

发布时间:2022-09-04 18:47:59     

为全面落实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9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,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批示精神和相关文件精神,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,自2018年8月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“新医科”概念以来,我校高度重视“新医科”建设,以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为指导,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,立足健康优先、改革创新、科学发展、公平公正,坚持适应性、创新性、科学性、示范性、协调性原则,以解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,以医学教育发展为目标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围绕生命全过程、健康全周期,探索医工、医理交叉专业,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,全面推进“新医科”建设,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。


强化协同育人,建立“新医科”协同育人新模式。学校参与成立由政府、高校、医院、公共卫生机构、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等共同组成的东北“三省一区” 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,联盟以“新医科”建设为抓手,加强省际、校际合作,深化高校开放办学,在资源共享、平台共建、协同育人、协同创新等方面深化实质性合作、取得实质性突破。学校积极深化改革创新、开放办学,牢固树立“大健康”理念,以“大国计、大民生、大学科、大专业”的新定位,推进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,加快“新医科”建设,与大连理工大学、辽宁大学等省内高校签署协同育人协议,全面促进医工、医理、医文结合,建立多层次、多领域的合作办学,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、学科专业建设水平、临床实践教学水平,形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。


创新医学教育体制机制,促进专业交叉融合。学校积极开展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工作,为学生提供“医学+X”和“X+医学”的多样化学习机会与发展空间,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制度相适应的“新医科”人才培养联动机制,明确资源配置标准、课程建设标准、学分标准、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等。学校建立与完全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特色教学管理制度,强化教学资源供给质量,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,严控学分质量标准,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。


立足辽宁省跨校修读平台,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共享。学校积极参与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工作,立足跨校修读学分平台,充分开展课程资源共享、师资互聘、合作申报科研项目等工作,充分发挥我省顶尖高校的优势学科作用,与东北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、辽宁大学、沈阳药科大学、沈阳农业大学深度合作、强强联合,打破校际壁垒,实现平台资源共享,联合申报重大项目,协同攻关,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共享等核心问题方面进行合作,建立优势互补、协同共治的校际多学科交叉合作新机制。


创新发展举措,树立“新医科”课程群品牌项目。学校聚焦新医科人才培养工作,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新机制、新模式、新举措,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出台了《中国医科大学“新医科”课程群项目管理办法(试行)》,面向新兴产业和紧缺行业,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,注重开放性与竞争性相结合,建立了择优立项、相对稳定、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管理机制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立足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,深入推进“医理”“医工”“医文”交叉融合。截止到目前,我校10个学院,成功立项14个“新医科”课程群项目,涉及的合作单位包括东北大学、沈阳药科大学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、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4所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,成功树立了我校“新医科”建设的特色品牌项目,为进一步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未来,学校将依托医学学科优势,以“临床医学”为学科主要方向,通过“医理”“医工”“医文”的交叉融合,重点布局医学前沿领域,进一步打造辽宁省内医疗高地,满足省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。同时,学校将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,探索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,以“新医科”统领医学教育改革,积极探索“医学+X”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,在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、人才培养、教学科研、校际交流、医校合作等方面迅速发展,逐步建立起坚定正确发展方向、具有自我发展特色、秉承科学发展理念的“新医科”医学发展体系,为建成“有特色、高水平、国际化,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科大学”而努力奋斗。


信息来源:教务处